股票世界,是一場感性與理性的拔河戰。
感覺到最後讀這本書是在讀一本心理學書籍,但 確實,股價無非是人們在各情況判斷與決策後的結果。買股票,就請催眠自己,幻想是這家公司的老闆,因此在買入股票前盡所能了解這間公司。過去是否有穩定營運歷以及未來是否有被看好的前途、理性經營者會將投資機會投入報酬率高或是增加股利與回購股票,誠實經營者的報告會竭盡所能使股東了解各方面的表現並能拒絕盲目從眾、財務守則請聚焦在股東權益報酬率而非每股盈餘。瞭解了以上資訊,確定現在的價格是否低於公司的價值,就可從持有一支票增加到持有好幾支,並且抱持著這檔股票至少要跟著你10年以上(就像經營一間公司,總不可能希望很快就結束了吧!?)
過程中股價的波動不該影響心情,尤其確定現在的價格仍然還是低於公司的價值時更要再加碼買進。
而且原來傳統認為的分散投資法,在巴菲特眼裡不管用。如果你手上已經擁有長期前途最被看好的五到十家公司,為甚麼還要把錢投資到你第二十個喜歡的公司呢?一輩子要做數百個聰明的決定...實在太困難了。
而成功人士身邊總有幾個不可忽略的啟蒙人士,猶如啟蒙巴菲特的老師們。
葛拉漢 「安全邊際」選股方法讓巴菲特一輩子跟隨。也就是本書不斷提到的核心,只要股價低於該公司的內在價值,就值得買入:
費雪「八卦網」因為需花時間四處發掘該公司所有資訊,所以只持有幾家好公司股票,沒有花時間去研究就買進的股票比分散投資更危險:
蒙格也類似於費雪-品質理論具體的化身加上葛拉漢-情緒心理學的現在化身 (貪婪與恐懼造成的不理性)。
巴菲特的投資策略融合了費雪的教導-對公司與管理的品質理解+葛拉漢-對價格與價值的數量理解+蒙格的教導-克服投資時的心理錯誤。
他說:「他不愛錢,是愛賺錢並且看著金額變多的樂趣。」
具有理性與系統性的思考、野心與樂觀態度的巴菲特,或許做的不僅僅只是「在別人恐懼時,他貪婪」
這麼單一的事情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