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會就是創新的現場。
開始看的第一頁,許多情緒直接在小小心靈世界不斷冒出火花,
震驚、訝異、慚愧、原來如此…回想過往這麼多次的開會,好多都是作者書中失敗的例子,真傷心。
對於作者,只要是彼此針對主題溝通的階段、做最後決策的過程,比如業務拜訪、聚集討論…都算開會的一種。
所以我想,常常在茶水間偶遇同事並討論出一個結論也算是開會的一種吧(不確定為茶水間總是可以議論紛紛、滔滔不絕,讓人產生靈感與結論的好地方)。
趁大家都在現場的會議,
- 一定要說話,磨練自身溝通能力。(訓練自己無論如何一定要在開會中至少發表一個自己的想法,且沉默的人會不知不覺讓氣氛變得沉重)
- 直接在會議結束前有結論。(無需在會議後還要整理思緒,一切都在會議中完成。因此開會品質是如此重要,等同於工作成果。)
- 設定容易理解的大方向與目標。
- 不要試圖一下就接近問題本質,不妨從無關的話題開始聊起。
- 不要事先準備太多,才能產生足夠的臨場感與腦力激盪。
- 了解每個人性格與價值觀有益開會。
- 明確指示這場會議紀錄由誰來寫。
營造出「要說甚麼都可以的氣氛」,
會議主持人可以不斷給出具體指示,積極對方言者表示讚賞,讓討論熱絡 說些「能夠引起對方幹勁的話」。
把彼此腦海中浮現想法說出來,才能讓彼此想法互相碰撞與激盪產生火花。
雖然也是得看公司文化,是否百無禁忌、暢所欲言,若不是講求創新的公司,在會議上不斷地把自己疑問與感想回饋現場,恐怕事後還會遭主管責備。
如果可以暢所欲言,就大聲講出自己的想法吧!
就算不是正確答案、被否定也總比鴉雀無聲好。(But,否定方應該還是要提出替代方案,而不是一昧的反對。)
會議一開始,就告訴所有出席者今天想要針對甚麼事情達成共識,即使有人已經聽過了、有模糊概念,但一定要再花個三分鐘跟大家傳達一次;
開會的尾聲,一定要確保所有與會者都理解今天討論的內容。
曾經在會議上要做個總結,但就被沒禮貌的同仁打斷,說大家都懂了,結果會議後,還是有人跑來問我問題,實在是很無奈。
千萬不要沉浸在自己的想像裡,覺得大家都懂,卻是自己的自以為。
會議結束前,一定要確認會中決定了那些事情、指派了哪些工作,一定要讓討論議題有很明確的結果!
如果把討論的事情帶離開會議室,到頭來必須思考的人還是「我自己」,就失去開會集合眾人想法的的寶貴意義了。
會議室可以提前結束的,如果無法做出決定或是早就做好決定,也不用拖拖拉拉東聊西扯的,畢竟時間就是金錢。
蠻讓我驚訝的是,作者認為沒有一定要開會的必要。
可以的話,盡可能在電話與郵件解決。不用一直安排正式會議、預約會議室,削弱工作流暢度與工作效率。
開一場會議,就像一場戰爭,需嚴謹且懷著充足的緊張感出席。
顧慮到許許多多小細節,在別人心中形象加分,完美出擊每一場會議!
留言列表